<rt id="meooy"><dfn id="meooy"></dfn></rt>
  • <center id="meooy"><td id="meooy"></td></center><center id="meooy"><dd id="meooy"></dd></center>
  • <center id="meooy"></center>
    <center id="meooy"><dd id="meooy"></dd></center>
  • 
    <center id="meooy"><s id="meooy"></s></center>
  • <center id="meooy"><cite id="meooy"></cite></center>
    <menu id="meooy"><acronym id="meooy"></acronym></menu>
  • 學習啦 > 學習方法 > 高中學習方法 > 高三學習方法 > 高三歷史 >

    高考歷史十大類試題解題方法指導

    時間: 於寶21274 分享

      很多同學反應,自己文綜試卷總是寫得滿滿的,但分數(shù)卻是慘不忍睹,該怎么辦?別擔心!今天小編為大家送來了高考歷史十大類試題解題方法指導!

      異同型(比較型)試題

      一、什么是異同型(比較型)歷史試題?

      比較型選擇題是把具有可比性的歷史事件或同一歷史現(xiàn)象在不同歷史階段的反映放在一起,讓考生通過分析、比較,歸納出其相同點或不同點。有對歷史事件或現(xiàn)象的表面問題進行比較的,更多的是對歷史事件或現(xiàn)象的本質問題進行分析比較的。此類題在題干中一般都有“相同點”、“不同點”、“共同”、“相似”等標志性詞語,有些題也有反映程度性的詞語,如“最大的不同點”、“最根本的不同”、“本質上的相似之處”等。有些試題,題干中無“比較”、“異同”等字眼,但解題過程中必須用到比較的方法。

      二、異同型(比較型)歷史選擇題解題指導

      1.解答異同型(比較型)選擇題的四個步驟:

      (1)一審,仔細審題,明確題干的要求,注意題干考查的角度,看題干是考查兩者的區(qū)別,還是考查兩者的聯(lián)系,或者是考查兩者的所有關系即包括區(qū)別與聯(lián)系。

      (2)二聯(lián),聯(lián)系教材中相關的知識,抽取、儲備與題意相關的知識,并進行對比。

      (3)三比,把備選項和題干進行聯(lián)系比較,先看備選項的表述是否錯誤,再看備選項觀點是否符合題干考查的角度。

      (4)四查,審查備選項,只有本身是正確的且符合題干要求的備選項,才能最后入選。

      2.解答異同型(比較型)選擇題的主要方法

      (1)比較型選擇題涉及到都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歷史事件或現(xiàn)象,所以在做題時要對各個事件進行分析、歸納和概括,找出它們的共性和個性。

      (2)比較型選擇題都是對教材內容的重新整合,所以備選項中的表述基本上都是教材中沒有的,因此同學們在做題時要注意辨別這些備選項表述的正誤,這是對學生較高層次的能力要求。

      (3)解答比較型選擇題時要善于運用相關哲學理論進行分析判斷。經常用的基本理論有共性和個性關系的原理,矛盾的特殊性與普遍性的原理,量變與質變的原理。對歷史事件的分析要從同中找異,從異中求同。

      (4)同學們一方面要注意全面準確地掌握歷史知識,在學習過程中將一些相近的事、人或觀點進行分析比較,培養(yǎng)自己的分析比較能力,另一方面在解題時要找準比較角度,結合史實分析其共同點和不同點。

      (5)解答比較型選擇題最常用的是排除法。

      3.異同型(比較型)非選擇題的主要分類、設問模式及答題思路

      (1)求異類:比較歷史事件的不同特點或差異。

      【設問模式】“根據材料 X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或比較…… 不同?(X分)”。

      【答題思路】首先明確比較角度,然后就兩者分別做答?!扒罢?hellip;…,后者……”。

      (2)求同類:比較事件的共性或相似性。

      【設問模式】“根據材料 X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或比較…… 相同點?(X分)”。

      【答題思路】提示比較角度,用“都……”,條目清晰。

      (3)“變化”類:在比較中探索事物的發(fā)展趨勢或變化規(guī)律。

      【設問模式】“根據材料 X,指出…… 變化?(X分)”

      【答題思路】必須答出“變化”前和“變化”后的兩種情況,常用“由……到……”。

      4.未指明比較點時一般要思考的比較點

      在沒有指明比較點的情況下,一般從背景(原因)、性質、方式、特點、結果、性質、影響等方面進行思考,并選擇最為突出的三至五個方面進行比較,要比大的方面,不比小的方面,也不要面面俱到。同時答題時要根據比較點,對應性的回答。

      目的型試題

      一、什么是目的型試題?

      目的型歷史題主要是考查歷史事件、歷史活動、歷史人物等的主觀動機和要達到的客觀效果。

      二、目的、目標、宗旨的區(qū)別

      目的、目標、宗旨,都為人們想要達到的境地,都屬目的這一大類,它們之間各有所不同,目的側重指行為的意圖,追求的最后結果,主觀性較強。目標側重指目的的尺度、標準,客觀性較強。宗旨側重指做事的方針、主要目的或主要意圖,常具有莊重的色彩,并多用于重大事件,如重要會議、組織、活動等。

      三、目的型歷史試題的主要分類

      1.根本目的:

      如果事件或政策、措施是統(tǒng)治者所為,那么其根本目的一般是為了維護或鞏固其統(tǒng)治(如為了某某王朝的統(tǒng)治、為了某某階級的統(tǒng)治等)。如果需要區(qū)別根本目的和直接目的的話,關鍵要看選項中哪一項和其統(tǒng)治利益最接近。

      2.主要目的:

      根本目的其實就是最主要目的,其他主要目的是指當事者除根本目的外想要達到或希望實現(xiàn)的各種結果中占支配地位,起主導作用的目的。一般來說,長遠目的比眼前目的主要,全局目的比局部目的主要,集體目的比個體目的主要,深層次目的比表面目的主要。

      3.直接目的:

      顧名思義,就是當事者想要達到的表面的、淺層次的目的。有時直接目的表現(xiàn)為統(tǒng)治者的聲明、宣稱等口頭表示。

      內容型試題

      一、什么是內容型歷史試題?

      這里所說的內容型試題,其實就是史實型試題。它主要考查學生的識記、歸納、辨別以及材料與課本相聯(lián)系的能力。

      二、內容型試題的三大類別

      1.人物活動型(主要是考查選修四)

      歷史人物的活動一般具有三個特性:時代性;階級性;類別性(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人物活動主要應從這三個特性(或三個方面)歸納。

      2.政策措施型(最重要的類別,主要考查必修部分的政治、經濟、文化措施和選修一的內容等)

      政策是國家或政黨為實現(xiàn)一定歷史時期的路線而制定的行為準則。措施是針對具體問題應采取的具體辦法,可從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方面歸納。

      3.思想觀點型(主要考查必修三和選修二的內容)

      思想觀點是歷史人物或團體、組織、派別的主張。思想觀點既要強調歷史行為的手段和目的,但更主要的是要指明肯定(贊成、主張)或否定(批判、反對)什么。

      三、內容型和措施型試題的題型特征(主要的設問形式)

      1.內容類設問的呈現(xiàn)形式:反映了什么內容,主要內容是什么,基本內容是什么,核心內容是什么,內容有哪些,等等。

      2.措施類設問的呈現(xiàn)形式:具體措施有哪些,核心措施是什么、采取了怎樣的措施,采取了哪些重要舉措,采取了哪些具體措施,采取了那些應對措施,等等。

      四、內容型試題解題的主要方法

      1.準確識記、歸納課本相關知識。

      2.對高考中比重最大的材料型試題(選擇和非選都有),要把提煉材料和聯(lián)系課本知識并重。

      特征型試題

      一.什么是特征型歷史試題?

      特征(特點、特性、特色)有外在表現(xiàn)和內在實質,但一般是指內在實質。特征型歷史試題,是指人們對個別或群體的歷史事物進行理性化分析,歸納其個性形態(tài),或找出它們之間本質上互相區(qū)別的主要之處。

      二.特征型歷史試題的主要類別

      1.歷史事件特征型:歷史事件的特征常從時代背景、參與主體、引動方式、引動目的、引動結果、性質影響及終結性結論等方面與其它類似事件的區(qū)別之處進行歸納。

      2.歷史措施特征型:歷史措施(政策)的特征主要從背景、目的、內容、結果、影響等角度分析。

      3.歷史階段特征型:歷史階段的特征常從政治、經濟、文化、民族關系、國際關系、生產關系等方面歸納。由于歷史階段時間長,其特征常具有變化性。

      4.歷史人物特征型:歷史人物的特征常從時代、階級屬性、個性化活動與思想主張、歷史地位等角度分析。

      三.特征型歷史試題的設問常用語

      歷史特征類設問一般含有以下詞語:主要特點、新特點、時代特點、基本特點、共同特點、不同特點(各自特點)、共同特征、不同特征。

      四.特征型歷史試題的答題模板(答題思路)

      1.答題模板一:從歷史事物的要素角度看答題內容?;卮饸v史特點類問題時,首先應明確問題涉及的主體是什么,然后根據材料中的信息及問題賦分的多少,決定是從某一方面還是從某幾個方面思考并總結特點。一般來說,根據要素概括特點,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

      (1)背景——某事件發(fā)生前是否產生了新的經濟因素、階級力量,是否采用特殊的方式作準備,是否受外部因素的影響等。如明清之際活躍的儒家思想形成的背景,與以往儒家思想產生和發(fā)展的背景相比,其特點是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

      (2)時間——發(fā)生時間的早晚、經歷時間的長短等方面。如英國資產階級革命與法國大革命相比,具有爆發(fā)時間早、經歷時間長的特點。

      (3)目的——為某個階級或某部分人服務或具有多重目的等。如辛亥革命和太平天國運動同屬舊民主主義革命,但從目的來說,辛亥革命具有新的特點(從經濟上說,是為資本主義發(fā)展開辟道路;從政治上說,是要建立資產階級統(tǒng)治,挽救民族危亡)。

      (4)過程——相關準備、發(fā)生的變化(領導力量、力量對比)、是順利、最突出的地方、其中的重大事件等。如法國共和政體確立的過程與英國、美國政治制度的確立相比,就具有艱難曲折的特點(從1789年到1875年,共和勢力與封建勢力經歷了近百年的斗爭)。

      (5)內容(措施)——產生依據、體現(xiàn)某種思想、最突出的特點、包括的方面、側重的方面、實行的辦法等。如《資政新篇》的內容,最突出的特點就是體現(xiàn)了學習西方、發(fā)展資本主義的思想。

      (6)程度——完成或實現(xiàn)的情況、是不是徹底、局限性等。五四運動與辛亥革命相比

      (7)范圍——包括地域、領域等。如1929~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與以往的危機相比,就具有范圍廣(波及地域廣、涉及的經濟部門多)的特點。

      (8)性質——是否具有時代特征、雙重性質、性質發(fā)生變化等。如西班牙內戰(zhàn)開始時屬政府與叛亂勢力的內戰(zhàn),后由于德國干涉而發(fā)展為反法西斯的民族解放戰(zhàn)爭。

      (9)影響——影響的廣度、深度,積極影響和消極影響等。如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了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和實行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中國歷史進入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新時期,會議的影響直至今天,并將繼續(xù)影響中國,因此該會議具有影響深遠的特點。

      2.答題模板二:專項分析(多角度分析)

      (1)政治角度:可從政治制度和政策、政權的變更、中央與地方的關系、民族關系等方面考慮。

      (2)經濟角度:可從經濟政策、生產方式、生產力發(fā)展水平、經濟繁榮狀況(交通狀況、城市發(fā)展、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分析。

      (3)思想文化角度:思想方面的特點可從對人民的思想解放作用或對新生事物的阻礙作用方面思考;文化方面的特點要結合當時的政治和經濟狀況進行思考,如:批判了君主專制,揭露了封建制度的黑暗,贊揚了人們的反抗精神,是商品經濟發(fā)展的反映。

      3.答題模板三:從歷史特點的角度看主要答題思路和內容

      (1)某一時期的特征。如明清時期的階段特征,一般從政治、經濟、科技、思想文化、民族關系、對外交往等方面歸納。

      (2)某一歷史現(xiàn)象發(fā)展的階段特點,可從技術發(fā)展、生產方式、組織形式、經濟形態(tài)等方面進行概括。

      (3)某一歷史事件自身具有的特點,可從原因、性質、過程、特殊性、結果、歷史地位與影響等方面進行歸納。這類設問一般適用于重大革命、改革、思想運動等。

      (4)針對某一歷史現(xiàn)象可利用材料信息,歸納其發(fā)展過程反應的特點。如綜合材料信息說明該時期解決民生問題的突出特點、總結材料信息說明宋明時期儒學發(fā)展的特點等。

      原因型試題

      一.什么是原因型試題?

      原因型試題即要求回答歷史事件、歷史現(xiàn)象為什么會出現(xiàn)或產生。

      二.背景、原因、條件三者的區(qū)別與聯(lián)系:

      原因型試題包括背景、原因、條件三種不同設問。一般而言,三者是有區(qū)別的,背景的范圍最廣,原因或條件是背景的組成部分。條件更注重客觀性,原因注重主觀性。有時三者可以通用,即背景、條件也是原因。常見的前提是原因,也是條件。導火線是直接原因,不是條件。

      三.原因型試題的分類

      原因按不同的分類標準,可分為內因和外因,根本原因(影響全局帶有必然性并起決定性作用的因素)和具體原因、主觀原因(與歷史事件所處時代的經濟、階層、團體、個人的主觀意識密切相關的因素)和客觀原因(獨立存在于主觀之外的因素),主要原因(導致該事件發(fā)生的諸多現(xiàn)實的、具體的因素中起決定性的因素)和次要原因,直接原因(是引起歷史事實產生的近期的,不經過中間事實或中間環(huán)節(jié)的直接引發(fā)因素)和間接原因。一般而言,根本原因是主要原因,但主要原因不一定是根本原因。

      四.根本原因型歷史試題的入手角度

      生產關系類(主導階級和階級剝削)從生產力方面入手;上層建筑類(階級狀況、國家結構、價值觀念等)從經濟基礎方面入手;政治事件類從階級、矛盾或社會性質方面入手;社會意識類從社會存在方面入手;歷史事件的存在和發(fā)展類從內因入手;相同屬性事物存在和發(fā)展類從歷史規(guī)律方面入手。

      五.原因、背景類試題的題型特征:

      1.限定性的設問,如這一現(xiàn)象出現(xiàn)的歷史/社會/經濟/政治根源(原因)是什么,根本/主要/直接原因是什么等。

      2.寬泛性的設問,如該事件發(fā)生的歷史背景/歷史條件有哪些等。

      六.原因、背景類試題的解題模板:

      1.在沒有限定詞的情況下,歷史背景、條件、因素、依據、原因等可從(國際、國內)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等方面思考。具體表現(xiàn)為:

      (1)經濟方面的內容可從生產力、生產關系、經濟結構、經濟格局等方面思考。

      (2)政治方面的內容可從政局、制度、政策、階級、民族、外交、軍事等方面思考。

      (3)思想文化方面的內容可從思想、科技、教育等方面思考。

      2.歷史條件:與背景分析基本相同,更側重于有利因素

      3.原因廣度:原因=主觀(內因)+客觀(外因)

      (1)主觀原因:(主觀意識方面的原因)一般從領導某事件的階級、階層的主觀目的、動機、決策或政策、方針等方面進行思考。(事件發(fā)起、參與者內在經濟、政治、思想諸方面因素)

      (2)客觀原因:指與主觀原因有緊密關系但又不受主觀意識影響的原因,一般從自然、社會環(huán)境、外在各方面經濟狀況、政治狀況、思想因素等方面進行思考。

      (3)原因廣度與背景分析方法基本相同,背景側重于靜態(tài)分析,原因更側重于動態(tài)分析。

      4.原因深度:原因:→直接→主要→根本

      (1)直接原因:最直接引發(fā)事件的偶然性因素(導火線、借口等)

      (2)主要原因:包括引發(fā)事件的主觀、客觀各方面重要因素

      (3)根本原因:政治層面的根本原因從經濟層面入手;生產關系層面的根本原因從生產力入手;上層建筑層面的根本原因從經濟基礎入手;社會意識形態(tài)的根本原因從社會存在入手;歷史事件存在和發(fā)展的根本原因從內因入手;相同屬性事物存在和發(fā)展的根本原因從歷史規(guī)律入手

      直接原因、主要原因和根本原因,三者既有層次區(qū)別,又有聯(lián)系滲透。

      評價型試題

      一、什么是評價型歷史試題?

      評價就是衡量、評定價值。評價類試題通常是通過“評價”、“評述”、“評析”、“認識”、“看法”等引導詞來提問,就某一個特定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和歷史觀點進行分析和評價的材料解析題和問答題。涉及較多的問法是回答“評價”、“影響”、“作用”等。對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和歷史觀點的分析和評價關鍵在于要與歷史發(fā)展的具體史實、階段特征相結合,揭示那些歷史事物的特點、作用和影響。評價類主觀題非常吻合新課程“以人為本、體驗探究”的理念、符合新高考“以史為鑒、學以致用”的方向,很有生命力。

      二、回答評價型歷史試題的主要方法

      1.主要方法:

      (1)一分為二法,從正反兩個方面分析評價歷史事物;

      (2)分階段評價法,從不同的歷史時期分析評價歷史事物;

      (3)主客觀評價法,從主觀和客觀兩個方面評估歷史事物的歷史價值。

      2.最主要的評價方法——矛盾雙方的對立統(tǒng)一原理(一分為二的辯證觀點;雙重標準)

      如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初步形成的影響,既要看到資本主義列強對殖民地半殖民地大肆掠奪,給當?shù)厝嗣駧砹松钪貫碾y;又要看到它為新興工業(yè)資產階級取得更為廣闊的商品市場、原料產地和投資場所提供了便利,進一步促進了資本主義經濟的發(fā)展,同時在客觀上極大地沖擊了殖民地半殖民地相對落后的社會經濟體制,傳播了新興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思想觀念,也加強了世界各國各地區(qū)間的相互聯(lián)系。如評價“圈地運動”和“西進運動”的影響,既要看到它們對英國農民和北美印第安人的掠奪與剝削,更要明確它們對英、美兩國資本主義經濟發(fā)展的促進作用。

      三、評價型歷史試題的主要分類及解法

      1.對歷史事件、歷史現(xiàn)象的評價:

      應從背景、性質、內容、作用、局限等方面進行。如洋務運動是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后,面對內憂外患的局面,地主階級洋務派興起的一次自救運動,創(chuàng)辦軍事工業(yè),民用工業(yè),籌劃防,改革教育,推動了中國的近代化,增強了中國實力,對外國經濟勢力的擴張起到了一定抵制作用,但單純引進西方先進科技和設備,不徹底改變封建制度,最終導致洋務運動失敗。

      2.對歷史概念的評價:

      應從背景或屬性、含義、作用、局限性等方面評價。如“平均地權”,它規(guī)定國家核定全國地價,現(xiàn)行的地價歸原主所有,革命后因社會進步所增長的地價歸國家所有,由國民共享,做到“家給人足”。它是資產階級的土地綱領,它促進了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發(fā)展,但它沒有解決農民土地問題,導致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沒有得到農民支持。

      3.對歷史人物的評價,應從其屬性、功績、局限等方面評價:

      如孫中山是偉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先后組織興中會、同盟會,中國國民黨等提出三民主義,領導辛亥革命、二次革命、護國運動、護法運動,實現(xiàn)國共合作,曾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tǒng),護法軍政府非常大總統(tǒng)、中國國民黨總理等職,一身獻給民主革命,與時俱進。由于資產階級的軟弱性和妥協(xié)性,導致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最終失敗。

      評價歷史人物,實際上就是要評價其一生的功過是非。要正確評價一個歷史人物:首先,必須全面把握其歷史活動。其次,要按一定的標準和原則把這些活動分為積極(或進步、功績)和消極(或反動、過錯)兩方面,對于有些歷史人物,其活動呈現(xiàn)明顯階段性,所以還要分階段評價。第三,評價的標準和原則有:

      (1)生產力標準;

      (2)人民群眾和英雄人物對歷史發(fā)展的不同作用的唯物主義原則,不要夸大英雄人物的作用;

      (3)階級的觀點;

      (4)時代的觀點,即要把歷史人物放到特定的歷史條件下評價,符合時代發(fā)展要求的,則肯定,反之則否定,同時注意不要用現(xiàn)代人的標準評價古人;

      (5)不要以偏概全;

      (6)客觀公正,不要帶感情色彩;

      (7)注意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tǒng)一。

      4.對各種制度和思想主張的評價:

      其一,是將所評對象放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即從特定的時空范圍,特定的時代屬性、階級屬性、社會屬性,試題本身所限定的條件等。

      其二,掌握好評價的標準。即從生產力發(fā)展和社會進步的標準。

      其三,注意表達的格式。即從不同階段,歸納成不同的方面(肯定、否定)等。

      影響、作用類試題

      一、對歷史作用、歷史影響、歷史意義三者的區(qū)分

      1.作用,就是對事物產生的影響、效果或效用;影響,是指對人或事物所起的作用;意義,指的是價值和作用。

      2.作用和影響基本相同。但是,應該注意的是在歷史答題中,一說作用和影響都應該從正、反兩個方面去考慮:作用包括積極作用和消極作用;影響從性質看,有積極影響,也有消極影響;從范圍看,有對內(如國內)影響,有對外(如國際)影響;從時間看,有直接影響和長遠影響;等等。

      3.意義和作用、影響相比較,它的范圍就要大得多。一般地講,性質、特點、作用、影響、后果、評價、經驗、教訓等都屬于“意義”的范疇。所以,如果題目問某件事的意義怎樣,上面提到的這幾點都應該加以考慮.

      二、影響、作用類歷史試題的設問方式及答題模板

      1.設問方式

      (1)限定性的設問,如產生了什么樣的消極影響,有何積極影響,在政治上、經濟上的影響,對世界、中國的政治、經濟、思想等方面產生了怎樣的影響等。

      (2)寬泛性的設問,如產生了什么影響,其歷史作用如何等。(需要一分為二地分析消極影響和積極影響或消極作用和積極作用。

      2.答題模板

      第一種:國內(政治+經濟+思想文化)+國際(政治+經濟+思想文化)。

      (1)政治影響:主要是從是否使社會性質發(fā)生變化、是否影響了政治勢力的消長、是否有利于社會的穩(wěn)定、是否有利于民族團結和國家統(tǒng)一等方面回答。

      (2)經濟影響:主要從是否促進經濟的發(fā)展、是否開創(chuàng)新的經濟發(fā)展模式、是否促進了經濟理論經濟的變革、是否增加了政府的財政收入、是否使經濟結構和經濟格局發(fā)生變化、是否促進了國內外經濟的交流、是否增強了國力、是否減輕了人民的負擔、是否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等方面回答。

      (3)思想文化影響:主要從是否沖擊了傳統(tǒng)思想或占統(tǒng)治地位的思想、是否宣傳了進步思想、是否促進了思想解放、是否提出了新的理論等方面回答。

      (4)國際關系影響:主要從是否影響到兩國關系(促進友好合作或加深矛盾)、是否引起國際政治格局的變動、是否影響地區(qū)或世界的和平、是否影響其他國家的發(fā)展等方面回答。

      第二種:現(xiàn)實影響和深遠影響。

      現(xiàn)實影響是指對當時產生的直接作用,表現(xiàn)為目的或動機實現(xiàn)的影響,等同于直接影響;深遠影響是指對后世產生的影響,具體表現(xiàn)為影響的時代性、歷史趨勢(如生產力的發(fā)展、社會發(fā)展趨勢等)。

      第三種:主觀影響和客觀影響。

      (1)主觀影響,可從主觀目的(動機)、決策或政策、方針、經驗等方面思考。

      (2)客觀影響,可從自然或社會環(huán)境(形勢)、經濟現(xiàn)狀、政治現(xiàn)狀、(生產力)科技等方面思考。

      注:①當試題沒作特別規(guī)定時要一分為二地分析事件產生的積極影響和消極影響,其主要依據是是否促進社會發(fā)展、歷史進步。②要分清主次影響,即以積極影響為主,還是以消極影響為主。

      三、意義類歷史試題的設問方式及答題模板

      1.設問方式

      (1)限定性的設問:說明歷史事件的政治(經濟、思想文化)意義是什么。

      (2)寬泛性的設問:有何意義,其歷史作用如何等。

      2.答題模板

      (1)“意義類”題目的答案通常這樣寫:“有利于……”、“推動了……”、“促進了……”、“增強了……”、“只有……才能……”等。

      (2)“意義類“題目答案組織的特點、規(guī)律有以下兩點:首先,從縱向結構看,其答案要點一般是由“小”到“大”、由“部分”到“整體”、由“國內”到“國際”(先直接,后間接;先當前,后長遠;先微觀后,宏觀);其次,從橫向結構看,答案要點一般包括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和教材知識。即主要從性質、作用、積極的影響、歷史功績等方面思考。

      (3)注意考慮主體,即對本國、對他國的意義。從國內(政治、經濟、思想文化)、國際(政治、經濟、思想文化、格局)等方面思考。

      四、舉例說明如何分析歷史事件的意義或影響

      1.分項分析:從經濟、政治、思想文化、外交等方面分析影響。

      如鴉片戰(zhàn)爭:

      經濟影響——鴉片戰(zhàn)爭以前,中國在經濟上是一個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占統(tǒng)治地位的國家。鴉片戰(zhàn)爭以后,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利用侵略特權,瘋狂地向中國傾銷商品和掠奪原料,逐漸把中國市場卷入世界資本主義市場。中國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逐步解體。政治影響——社會性質的變化、社會矛盾的變化、革命任務和性質的變化。

      思想影響——萌發(fā)了一股“向西方學習”的新思潮。

      外交影響——由閉關鎖國到門戶洞開,獨立自主的中國開始淪落為一個主權殘缺的半殖民地國家,資本主義列強和中國之間的關系不復是主權國家間的平等關系,而是侵略與被侵略、奴役與被奴役的關系。(“清政府站在中國人民頭上發(fā)號施令,外國資產階級卻站在它的頭上發(fā)號施令,這就是那許多條約特權的實質。”)

      2.全面分析:一分為二,既要看到積極影響,也要看到消極影響或局限性,還要分清主次。

      如鴉片戰(zhàn)爭:

      積極影響:

      經濟上——中國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逐步解體,對后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興起就有積極影響;

      思想上——新思想的萌發(fā)。

      如甲午中日戰(zhàn)爭:

      積極影響:

      政治上——促成了中華民族的覺醒,所以出現(xiàn)了戊戌變法、義和團運動、辛亥革命等;

      經濟上——帝國主義經濟侵略加劇,中國社會的自然經濟進一步解體,客觀上為民族資本主義的發(fā)展提供了條件;

      思想上——出現(xiàn)了資產階級維新思想、資產階級革命思想和農民階級樸素的反帝(“扶清滅洋”)思想。

      3.國際化分析:中國對外國的影響, 外國對中國的影響,中外結合思考。

      如鴉片戰(zhàn)爭:

      對英國和世界的影響:

      對英國,英國戰(zhàn)勝,憑借不平等條約向中國傾銷商品,從中國掠奪原料,促進了英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fā)展;

      對世界,是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初步形成的重要一環(huán)。

      如工業(yè)革命:

      對中國的影響:

      政治上,第一次工業(yè)革命完成后、歐美列強發(fā)動兩次鴉片戰(zhàn)爭,中國開始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

      經濟上,近代工業(yè)產生(或洋務經濟和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產生);

      思想上,先進的中國人向西方學習科學技術。

      4.轉化分析:就是要學會遷移和推廣,會轉化思維。

      一是特殊性影響轉化為普遍性影響。如由鴉片戰(zhàn)爭的影響思考工業(yè)革命后西方列強侵華對中國有什么影響,由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的影響思考中國古代統(tǒng)一的影響。

      二是普遍性影響轉化為特殊性影響。

      如新航路開辟的影響課本上講了對亞非拉的影響(給亞非拉人民帶來了災難:政治上——歐洲殖民者開始對亞非拉進行政治的控制和滲透;經濟上——經濟的剝削和掠奪;思想文化上——文化和生活方式也逐漸發(fā)生變化。對中國的影響呢?葡萄牙、西班牙、荷蘭從海路相繼來到中國邊疆進行侵略活動,給中國人民帶來了災難,同時使明清統(tǒng)治者走向閉關鎖國;明朝中后期,美洲高產農作物通過菲律賓傳入中國,為清朝人口快速增長奠定了物質基礎;天主教從海路傳入中國,明清之際出現(xiàn)“西學東漸”局面。

      5.學科交叉分析:學科之間的交叉影響,即歷史事件對政治的影響,對地理的影響。

      如中國古代的墾荒,政治上有利于緩和階級矛盾、穩(wěn)定政局,地理上對生態(tài)環(huán)境造成了負面影響。

      如英國工業(yè)革命,政治上鞏固了資本主義制度,地理上開始了城市化的進程,帶來人口、資源、環(huán)境等問題。

      變化類歷史試題

      一、什么是變化類歷史試題?

      在特定歷史事物發(fā)展過程中,不同時間段出現(xiàn)的新特性、新內容等。主要是對同一歷史事物在不同階段的比較中探索歷史事物的發(fā)展趨勢或變化規(guī)律。

      二、變化類歷史試題的三種形式

      1.前后變化型:(1)一是之前怎么樣,之后怎么樣。如鴉片戰(zhàn)爭前后中國社會性質的變化。(2)二是由什么變?yōu)槭裁?。如鴉片戰(zhàn)爭前后中國外交政策的變化,由閉關鎖國變化為被迫開放。

      2.階段變化型:即分階段歸納。如中國古代專制主義制度的發(fā)展歷程、自然經濟的發(fā)展歷程、科舉制的發(fā)展歷程。

      3.內容變化型:主要是指以前沒有這種情況,后來新出現(xiàn)了,其答題模式為列出新出現(xiàn)的情況。如明朝中后期,中國經濟的新變化:出現(xiàn)資本主義萌芽。

      三.材料解析題中“變化”類試題:

      1. 設問模式:“根據材料……,指出…… 變化?(X分)”

      2. 答題思路:必須答出“變化”前和“變化”后的兩種情況,常用“由……到……”。

      性質型試題

      一、實質(本質)和性質的區(qū)別

      實質就是本質,它是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決定事物性質、面貌和發(fā)展的根本屬性。事物的本質是隱蔽的,是通過現(xiàn)象表現(xiàn)出來的,不能簡單、直觀地去認識,必須透過現(xiàn)象掌握本質。概括歷史事件的實質的一般方法是先確立所要表述的歷史事件的主體,再確立其本質屬性,揭示其本質或目的,最后指出其性質。實質(本質)經常和目的尤其是根本目的相關。(一般來說,實質定性于“實際如何”、“反映了什么”、“表明了什么”)

      性質是一事物區(qū)別它事物的特有屬性。性質是比較穩(wěn)定的,一般由歷史事物的階級屬性或社會屬性決定。(一般而言,性質定性于“是什么”)

      二、舉例說明實質和性質的區(qū)別

      例1:俄國1861年改革。

      (1)實質:指農奴主對農奴進行的一場厚顏無恥的掠奪。

      (2)性質:農奴主進行的自上而下的資產階級改革。

      例2:王安石變法。

      (1)實質:北宋統(tǒng)治者為緩和階級矛盾、鞏固封建統(tǒng)治的一次嘗試。

      (2)性質:封建統(tǒng)治者調整統(tǒng)治政策的改革。

      例3:鴉片戰(zhàn)爭。

      (1)實質:英國為打開中國門戶、把中國變成原料產地和銷售市場的掠奪戰(zhàn)爭。

      (2)性質:對英國來說是一場非正義的殖民侵略戰(zhàn)爭。

      例4:美國內戰(zhàn)。

      (1)實質:北方工商業(yè)資產階級和南方種植園奴隸主之間爭奪國家權力的戰(zhàn)爭。

      (2)性質:美國歷史上第二次資產階級革命。

      三、不同歷史事件的性質的解題模式及舉例

      1.戰(zhàn)爭型

      (1)戰(zhàn)爭型性質的解題模式:從戰(zhàn)爭雙方、戰(zhàn)爭目的、戰(zhàn)爭屬性三方面歸納。

      (2)舉例:鴉片戰(zhàn)爭的性質是英國為了打開中國大門而發(fā)動的一場侵略戰(zhàn)爭。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的性質是世界人民與法西斯的正義戰(zhàn)爭。

      2.革命型

      (1)革命型性質的解題模式:從發(fā)動革命階級和革命目標方面歸納。

      (2)舉例:辛亥革命的性質是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美國獨立戰(zhàn)爭,既是民族獨立戰(zhàn)爭,又是資產階級革命。

      3.運動型

      (1)運動型性質的解題模式:從發(fā)動階級、活動方式或活動目標特點等歸納。

      (2)舉例:洋務運動是一場地主階級富國強兵的自救運動。義和團運動是一次農民階級的反帝愛國運動。

      常識型試題

      一.什么是常識型歷史試題?

      主要是以和歷史有一定聯(lián)系的、課本外的基本文化常識為考查內容的歷史試題,這些文化常識以地理、政治、文學、藝術等社會科學為主,偶有涉及自然科學知識。

      二.常識型歷史試題的內容特點及題型特點

      1.內容特點

      歷史學科的教育功能是尊重歷史,了解中國和世界的發(fā)展大勢,增強歷史洞察力和歷史使命感,弘揚愛國主義精神,陶冶、關愛人類的情操。依據這一新課標教學理念,近幾年高考命題加強了對文史常識和地方史的考查。文史常識包括名稱稱謂、天文歷法、古代地理、風俗禮儀、音樂文藝、科舉官制、文史典籍、史學理論等;地方史是分省命題的特色,適度滲透地方文化,發(fā)掘身邊的歷史素材,考查學生的綜合能力。

      以和為核心的、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既是中國各族人民的精神支柱和文化基礎,也是歷史、現(xiàn)代和未來人類共同的寶貴財富。了解文化常識也就保護了人類的文化寶庫,它包含禮俗、宗法、飲食、衣飾、天文、官制等方面。

      2.題型特點

      中國古代文化常識類高考題是一種??碱}型,在近幾年高考試題中,幾乎每年都有涉及,其特點是“變化較小,難度較大”。近幾年高考主要涉及的文化常識內容主要包括地理常識、稱號常識、官制常識、天文常識等。

      近幾年的高考文科綜合試題,文史常識類試題已連續(xù)出現(xiàn)多次,試題的數(shù)量逐漸增多,考查范圍日漸擴大。在社會變化日新月異的今天,我國傳統(tǒng)文化對青少年的影響力正受到巨大的沖擊,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命題者出于對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憂患意識,連續(xù)不斷地命制文史常識類試題,可謂是用心良苦。同時,我們也發(fā)現(xiàn)這類考查學生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和歷史人文素養(yǎng)的試題,不僅符合當今歷史學科新課程改革的方向,而且也切合了目前高考試題的命題趨勢。

      三.常識型歷史試題的應對策略

      擴大閱讀面;主動分類整理;經常練習常識型試題。

      史觀型歷史試題

      一.什么是史觀型歷史試題?

      史觀型歷史試題是指必須使用一定的史學方法和新課標要求的史學觀點(史學范式)來解答的歷史試題。

      二.主要可運用哪些歷史學方法、原則和步驟來解答高考歷史試題?

      1.歷史史料(研究和認識歷史所依據的材料)的分類

      (1)按內容分類:

     ?、傥墨I史料:(以文字形式出現(xiàn))例如:史書、檔案、地方志、家譜、日記、筆記、近代以來的報刊、雜志等。

     ?、趯嵨锸妨希?以實物、物件的形式出現(xiàn))例如:考古發(fā)現(xiàn)的遺址、墓葬、出土的文物、錢幣、飾品、家具、近代的舊照片等。

     ?、劭谑鍪妨希?人們口口相傳的資料)例如:神話、傳說、史詩、民謠、近代以來的調查采訪、回憶錄、對話錄等。

      (2)按學術價值分類:

      2.歷史史料、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的運用

      (1)史料解釋(對歷史原材料的解析、闡釋)。

      (2)歷史敘述(對歷史人物的經歷、歷史事件的概況或發(fā)展過程的直接描述)。

      (3)歷史評價(站在歷史的特定角度對歷史事件給予較客觀、公正的評價或議論)。

      3.主要的史學研究方法

      (1)史由論來、論從史出:這是歷史學科的基本研究方法;主要方式包括從材料出發(fā)、史實相互印證、甄別與辨?zhèn)?、史論結合、左圖右史、從歷史材料中得出歷史結論等。

      (2)孤證不立:只有一個例子不能證明某件事情成立。

      (3)二重證據法:即文獻與考古相結合的研究方法。一方面運用“地下之新材料”與古文獻記載相印證,但不是任何結論都需要考古學證明,考古學主要適用于遠古時期沒有文獻資料的情況;另一方面,將正面史料與反面史料相互印證,從而得出符合實際的正確結論。

      (4)“讀史征信”:閱讀相關史料,發(fā)現(xiàn)歷史的真實。任何一個歷史結論都必須有史料的支撐,而運用史料論證歷史問題的前提是史料必須真實可靠。史料的有限固然成問題,而史料的真?zhèn)位驎r代性未規(guī)定清楚則危害更大,史料的不正確便會得出錯誤的結論,因而要做到“無信不征”。

      (5)哲學思辨方法(即運用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相適應、事物聯(lián)系的普遍性、多因一果和一因多果、辯證評價、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偶然性和必然性、必要與可能、實事求是等一般性的哲學方法分析歷史事件)。

      4.史學研究的基本原則

      (1)史學根本原則與社會功能的統(tǒng)一?!扒笳妗斌w現(xiàn)了史學的根本原則,“致用”體現(xiàn)了史學的社會功能。故強調史學根本原則與社會功能的統(tǒng)一。

      (2)歷史研究要尊重人類不同的文明成果。英國史學家湯因比指出:“我們必須拋棄自己的幻覺,即某個特定的國家、文明和宗教,因恰好屬于我們自身,便把它當成中心并以為它比其他文明要優(yōu)越?!睂Υ祟愇拿?,不能憑自己個人的幻覺,要尊重不同國家、不同地區(qū)的文明。

      (3)歷史研究要與時代同行。李大釗在《史學要論》中指出:“一時代有一時代比較進步的歷史觀,一時代有一時代比較進步的知識;史觀與知識的不斷進步,人們對歷史事實的解喻自然要不斷的變動?!?/p>

      (4)研究者的立場會影響其對歷史的解釋。很多材料對同一事件的記錄存在巨大差別,而導致雙方記錄差異的原因,不是因為歷史真相因年代久遠而變得模糊不清,而是因為記錄者站在不同的階級和時代立場上。

      (5)置于特定的時空考察、評價歷史現(xiàn)象(歷史主義的方法)。歷史是不斷發(fā)展的,歷史評價也應按照發(fā)展的觀點與時俱進。同一歷史現(xiàn)象,在不同的時空條件下對當時當?shù)厣鐣挠绊懯遣煌?,因而對同一歷史現(xiàn)象與事件的評價在不同歷史時期是不一樣的。

      5.史學研究的一般步驟

      史學研究步驟一般包括問題形成——史料收集——史料整理——歷史解釋和評價等幾個環(huán)節(jié),一是圍繞問題收集史料,二是針對問題解讀史料,三是根據史料論證問題,四是依托史料重現(xiàn)和評價歷史現(xiàn)象等。要求學生要學會辨析史料和具備對歷史問題的實證與想象能力,然后作出正確的判斷。

    188128 亚洲色欲在线播放一区,日韩黄色在线观看无遮挡,九一无码中文字幕久久无码,亚洲中文字幕在线第二页 亚洲国产综合精品中文第一区 2022国产日韩中文无码
    <rt id="meooy"><dfn id="meooy"></dfn></rt>
  • <center id="meooy"><td id="meooy"></td></center><center id="meooy"><dd id="meooy"></dd></center>
  • <center id="meooy"></center>
    <center id="meooy"><dd id="meooy"></dd></center>
  • 
    <center id="meooy"><s id="meooy"></s></center>
  • <center id="meooy"><cite id="meooy"></cite></center>
    <menu id="meooy"><acronym id="meooy"></acronym></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