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于大年初二回娘家的含義
正月初二是指農(nóng)歷一月二日,祭財神,回娘家都是一種很有特色的中國歲時風俗。這一天中國民間出嫁的女兒要回娘家,夫婿要同行,所以俗稱迎婿日。下面小編為大家整理了大年初二回娘家的含義,希望大家喜歡!
大年初二回娘家的含義
初二,出嫁的女兒要回娘家,夫婿要同行,所以俗稱迎婿日?;丶視r要攜帶禮品,名為帶手或伴手。
初二為啥要回娘家
大年初一為四時之始,人們以早為貴,早有所成,一切占先。人們早起后,早鳴鞭炮,早開福門,早迎財喜神,早出門叩節(jié)拜年。過了“四始”日,人們就不再講究“早”字了,故有“大年初一起五更,大年初二日頭紅”的說法。
大年初二回娘家的習俗,提供了一個聚會的機會,讓許久未見的姊妹們,得以敘敘舊、話話家常。
這一天有個重要風俗就是“回娘家”,傳統(tǒng)節(jié)日習俗正月初二已婚婦女轉(zhuǎn)妹家“(回娘家)”,新姑丈(女婿)要“上門”?;啬锛业膵D女,都要攜帶雞、娘酒等禮物。正月初二、初三,女兒回娘家,必備辦一大袋的餅干、糖果,由母親分送鄰里。
如果家中有多個女兒,而這些女兒又不在同一天歸來,那么,就要來一個分一次,禮物頗薄,“禮輕情意重”,它表達了姑娘對鄉(xiāng)親的思念。姑娘回到家中,若家中有侄兒,當姑母的必須再掏腰包,盡管在初一日給壓歲錢時已經(jīng)送了,可這一次意義不同。
初二,出嫁的女兒要回娘家,夫婿要同行,所以俗稱迎婿日。回家時要攜帶禮品,名為帶手或伴手。不但如此,在過去,一家人也會選擇這一天拍張全家福。大年初二,孩子們都會提著鯉魚燈去討個好意頭。以前吃過中午飯,女兒必須在晚飯前趕回婆家?,F(xiàn)在沒有那么多說法啦,回娘家吃過飯以后久未見面的親人坐一起談天說地,其樂融融,回婆家這件事還真不是那么急——
回娘家作為一個特有的習俗,深深影響著人們的出行。大年初二給出嫁的女兒提供了一個聚會的機會,跟許久未見的父母敘敘家常,留下一個美好的回憶。
大年初二的傳說故事
中國民間傳說,明朝年間,倭寇作亂,屢犯閩浙海疆,故有戚繼光抗倭等典故。有一年除夕夜,倭寇乘福安城關(guān)人民過年,疏于防范之際,里應(yīng)外合,攻入城中,大肆殺戮,死傷慘重,城中大多家中均有亡故。因為第二天是大年初一,按習俗本應(yīng)該熱熱鬧鬧地過年,可家里死了人要辦喪事,怎么辦呢?大家相約,第二天(初一)先把喪事擱在一邊,等過了年第二日(也就是初二)再辦喪事。于是大年初一那天,大家仍舊按往常一樣,到親朋家逛門拜年,第二天(正月初二)就閉門辦喪事,家中沒有喪事的也不出門,以免沖撞。三天后,也就是大年初五,尸體收斂,法事作畢,就上山埋葬。因此正月初二、初五福安人不互相逛門拜年的習俗就這樣形成并嚴格遵守下來了。
部分文史資料中,只是簡單提出“福安的初二”是全國迄今為止唯一的日寇侵華民俗紀念日,對其表象只是限制“互不逛門”的描述,太過簡單,各位戰(zhàn)友及外地朋友仍是知之甚少。
大年初二的節(jié)日習俗
祭財神
北方在正月初二祭財神,這天無論是商貿(mào)店鋪,還是普通家庭,都要舉行祭財神活動。各家把除夕夜接來的財神祭祀一番。實際上是把買來的粗糙印刷品焚化了事。這天中午要吃餛飩,俗稱"元寶湯"。祭祀的供品用魚和羊肉。老北京的大商號,這天均大舉祭祀活動,祭品要用"五大供",即整豬、整羊、整雞、整鴨、紅色活鯉魚等,祈望今年要發(fā)大財。
歷任財神
關(guān)于財神是誰說法不統(tǒng)一,主要有以下幾種:
趙公明,因張?zhí)鞄熢涫匦?,故又名趙玄壇。此人來源于《封神演義》,姜子牙封他為"金龍如意正一龍虎玄壇真君之神"。 趙明朗,字公明,道教中的玄武之神,俗稱趙公元師。此說來源于《三教搜神大全》,圣號全稱為:"總管上清正一玄壇飛虎金輪執(zhí)法趙元帥"。
范蠡:春秋時期越王勾踐手下大臣,幫助越王打敗吳國,后來經(jīng)商發(fā)了大財,改名陶朱公。后人奉為財神。
關(guān)羽:三國中的關(guān)羽是個"全能"人物,最重義氣,后人把"義"和"利"等同對待,奉為財神。一般商號供奉關(guān)羽者居多,認為他對商號有保護作用。
上述財神中,趙公天師正宗財神,范蠡稱為文財神、關(guān)羽為武財神。此外還有供奉太白星者,稱為"財帛星君"。因為太白星亦叫金星,附會為財神。還有以齊天大圣、招財童子為財神者。
民間所供大多以趙公明居多,其印刷的形象很威武,黑面濃髯,頂盔貫甲,手中執(zhí)鞭,周圍畫有聚寶盆、大元寶、珊瑚之類的圖案,加以襯托,突出富麗華貴的效果。
財神廟
每年初二,是老北京敬財神的日子,這一天人們要趕到財神廟去燒“頭炷香”。
老北京有兩處財神廟,一處在廣安門外六里橋,叫“五顯財神廟”,每年正月初二到正月十六開廟會,所以初二就成了祭財神的日子,但實際上,按傳說財神的生日是初五。過去香客為了爭“頭炷香”,半夜就來廟外及廣安門門洞等候。敬香結(jié)束后,還要從財神廟里“請”一些寫著“福”、“壽”字樣的紅絨花和剪金紙花、金元寶等回家,這也就是把“?!闭埢丶伊?。如果來年發(fā)財了,還要再去廟里還愿,把去年“請”回家的紙金元寶送回廟里,并加倍購買新的紙金元寶,廟祝也因此而發(fā)財。
由于每年初二來燒香的人太多,很多人無法進入,就在廟門口燃香,再往廟內(nèi)投擲,這么一來給消防帶來了隱患,所以廟中用大木桶盛水,準備隨時潑水滅火,誰被水潑到了,則被認為來年必然發(fā)財,因為“水”通財。
“五顯財神廟”廟會在上世紀50年代停辦。1987年修立交橋時,將廟拆除,如今尚有兩株古樹為該廟僅存之遺物。
北京另一財神廟為“黃瓦財神廟”,位于北鑼鼓巷南口東側(cè)。該廟始建于明朝末年,財神也有文武之分,趙公明。2005年,在鼓樓東大街風貌保護與環(huán)境整治工程中拆除了財神廟周圍的非文物建筑,亮出了大殿,進行了修繕。
除了這兩處財神廟外,北京還有祝融廟,因火通財,所以正月初二也有人到此求財。
財神傳說
據(jù)說,財神爺是有錢人家供奉的,沒錢的人供奉是不會顯靈的。民間流傳有“財神菩薩休妻”的故事:從前,財神廟財神身邊總有一位端莊美麗的財神娘娘陪伴。后來這位善良的女菩薩突然不知去向,原來她被財神爺給休掉了。
財神爺為什么要休妻呢?這要從一個乞丐說起。有個討飯化子窮得無路可走,討飯路過一座古廟。進廟后,他什么菩薩都不拜,單摸到財神爺像前,倒頭便拜,口里禱求財神爺賜財。趙公元帥見是一個叫花子,心里想連香燭都舍不得點,還來求財?天下有那么多窮叫花子,我能接濟得過來嗎?可乞丐心中想的正相反,他認為財神總會救濟窮人的,富人不悉吃穿,求財何用?便不住地拜。
這時,財神娘娘動了惻惻隱之心,想推醒打瞌睡的財神夫君,勸他發(fā)發(fā)善心給這叫花子一點施舍。可財神爺不理睬,打了兩個哈欠又閉上了眼睛。雖然是財神娘娘,可財權(quán)在夫君手上,夫君不點頭,怎么好將錢賜給叫花子呢?
娘娘無奈只得取下自己的耳環(huán),扔給了叫花子。乞丐突然感到神龕上擲下一物,一見是一副金耳環(huán),知道是財神所賜,急忙磕頭,連呼“叩謝財神菩薩”。財神爺睜眼一看,發(fā)覺娘娘竟將自己當年送她的定情物送給了窮叫花子,氣得大發(fā)雷霆,將財神娘娘趕下了佛龕。自此以后,數(shù)百年來就再也沒有一個窮人是拜了財神而發(fā)財?shù)摹?/p>
回娘家
食日晝
姑娘回到家中,若家中有侄兒,當姑母的必須再掏腰包,盡管在初一日給壓歲錢時已經(jīng)送了,可這一次意義不同。這一古老的傳統(tǒng)習俗,潮汕人稱為“食日晝”。顧名思義,僅僅是吃中午飯而已,女兒必須在晚飯前趕回婆家。
返厝
潮俗新媳婦回娘家叫“返厝”,古稱“歸寧”,連續(xù)三次,故有“頭返厝”(婚后三天)、“二返厝”(婚后十二天)、“三返厝”(婚后滿月)之說。頭返厝有三日回的,也有十二日回或滿月回的。
頭返厝一般不能在娘家過夜,吃過午飯后至娘家炊煙之前就得返回。二返厝可住一兩天(潮安一地二返厝也不能過夜)。三返厝可住十天半月,只要與夫家商量好就行。頭二次返厝,一般都要事先商量好,由新娘的兄弟來帶回。第三次返厝,通常由新娘自己回或由新郎相伴回。
食甜卵
新郎第一次拜謁岳父母,要備帶三牲大禮。岳父母要讓女婿“食甜卵(雞蛋)”,并設(shè)酒席款待。女婿用完餐后當日回程,留妻子住娘家,按約定日子接新娘回去或由新娘的兄弟送回。不過,現(xiàn)在禮俗大多簡化。新郎親迎新娘過門后,即刻偕同新娘“返厝”,然后再出門兜一下后,再到新城“二返厝”,婚后回娘家就一切如常了。
“食甜卵”之俗源于一個美麗故事:昔時一李姓老婆婆,有女成年,經(jīng)媒人說合,出嫁張生。幾年未育,婆婆聽知女兒夫妻意見分歧,長期分居,實非生理問題,為盼望早日抱得外孫,設(shè)法請女婿到家來,煮甜卵敬之。告知女婿甜卵是甜蜜圓滿,家能甜蜜圓滿則興,夫妻甜蜜圓滿則能生育孩子的道理。婿悟,從此夫妻相敬如賓。翌年得子,婿歡天喜地到岳家報喜。自此,后人以煮甜卵敬新女婿,歷代便沿襲下來。